Skip to content

新聞稿

新聞稿 - 私隱專員制裁42名刊登匿名招聘廣告的僱主

日期 : 2015年7月21日

私隱專員制裁42名刊登匿名招聘廣告的僱主

(2015年7月21日) 42名僱主由於刊登共46則匿名招聘廣告(「匿名廣告」),即在沒有披露其身份的情況下,收集求職者的個人資料,被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(「公署」)裁定違反了公平收集資料原則,即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(「條例」)的保障資料第1(2)原則。

2.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(「專員」)蔣任宏今日在新聞發佈會上公佈一份有關匿名廣告的調查報告。專員強調:「不法之徒可能利用匿名廣告來收集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,更甚的是進行詐騙活動,令有關人士蒙受滋擾或財務上的損失。近年來,新聞報道中有關身份盜竊的案件,屢見不鮮,騙徒藉虛假的招聘廣告收集求職者的個人資料,並利用這些資料向財務公司申請私人借貸。雖然在我們調查的個案中,沒有表面證據顯示求職者的個人資料被不當使用,但我們不應因此放鬆警覺。」

調查

3. 匿名廣告的問題持續。公署在去年審視了刊登於七個主要招聘媒體(即 Career Times、JobsDB、青雲路、Recruit、Classified Post、招職及求職廣場)的9,016則招聘廣告,當中發現有311則匿名廣告(佔總數的3.45%)。專員隨機選了當中71則廣告展開調查,結果向69名僱主發出了執行通知。而七個招聘媒體中,有六個向專員承諾會做好把關工作,採取措施制止匿名廣告。

4. 今年,專員繼續進行類似的循規調查,發現情況明顯有所改善。在2015年5月3日至9日期間,公署審閱了上述七個媒體刊登的12,849則招聘廣告,從中只找到59則匿名廣告(佔總數的0.46%)並進行調查。整體而言,匿名廣告的比例從去年的3.45%大幅回落至今年的0.46%。

專員的調查結果及決定

5. 截至2015年7月6日,專員已完成46宗調查。一些僱主試圖以下列理由對犯錯作出辯解:

  • 不知道法律規定
  • 歸咎招聘媒體沒有告知、或提醒其匿名廣告有不當之處
  • 廣告內提供的回覆電郵地址,已包含公司的專用域名,這足以辨識公司的身份
  • 廣告沒有明文收集應徵者的個人資料

專員不接納上述的辯解。

6. 在本報告發佈時,餘下的13宗個案仍在調查當中。當調查完成後,專員可能會就這些個案發表進一步的報告。

執法行動

7. 專員已向涉事的42名僱主發出執行通知,指令他們刪除已收集的個人資料,及制定刊登招聘廣告的政策,以符合條例的規定。

專員的意見

給招聘媒體的建議

8. 今年的調查清楚顯示,相比去年,匿名廣告大幅減少。毫無疑問,招聘媒體就此作出了明顯的改善。專員對他們的努力表示讚許,尤其讚揚 Career Times 及 JobsDB 表明拒收匿名廣告的政策。事實上,在今年的匿名廣告調查中,Career Times 的成績是零個案的無瑕紀錄。

9. 招聘媒體並非資料使用者,專員因而沒有法定權力規定他們應如何處理匿名廣告的私隱問題。不過,他們在防止匿名廣告及勸喻僱主不宜刊登匿名廣告上,卻處於把關者的最佳位置。專員呼籲招聘媒體持續及加大力度遏止匿名廣告,最終使該些廣告在招聘市場上銷聲匿跡。

給僱主的建議

10. 匿名廣告對企業帶來負面影響,有損企業形象。匿名廣告顯示企業對法律的無知,及不重視保障私隱和個人資料。如僱主確實有需要隱藏身份,在刊登匿名廣告時,便應只限接受求職者的查詢,而不是以此收集求職者的履歷。公署發出有關招聘廣告的資料單張中提出了更多建議供參考: www.pcpd.org.hk/tc_chi/resources_centre/publications/files/faq_recruitment_cn.pdf

給求職者的建議

11. 求職者應提防匿名的招聘廣告。向不明身份的僱主提供個人資料方面,必須保持謹慎。否則,求職者可能會墮入騙徒收集個人資料作非僱傭用途的陷阱,招致被滋擾及其他傷害。

網上閱覽調查報告全文: www.pcpd.org.hk/tc_chi/enforcement/commissioners_findings/investigation_reports/files/R15_8107_c.pdf
附件:www.pcpd.org.hk/tc_chi/enforcement/commissioners_findings/investigation_reports/files/R15_8107_e_annex.pdf
 

- 完 -